从谭浩强到大模型:C语言学习的那些事
2006年,高中。那时候的我了解到“编程”两个字能代表一门饭碗,并且让电脑会“自己干活”这件事太酷了。于是我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,用生活费买了《C语言程序设计》(作者:谭浩强)开始了自学之路。
每天晚上熄灯前,别人抱着英语单词,我抱着那本厚厚的C语言教材,靠着台灯啃“指针”那一章——那玩意儿太抽象了,就像一根能指向宇宙尽头的箭。没有电脑练习,只能在脑子里默想程序逻辑。连续几天的“冥想”后,终于搞懂了指针的来龙去脉,那种感觉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。
C语言是什么,能干什么?
C语言是一门古老而强悍的编程语言,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,但它的生命力堪比老干妈。它是操作系统、嵌入式系统、编译器等底层领域的“通用语言”。比如你每天用的Windows、Linux,甚至微波炉的控制系统,都有C语言的影子。
但别指望它去帮你做网页、写数据分析。C语言虽然快,但写个网页得从底层拼出HTTP协议,那体验大概相当于用积木搭火箭。现代Web开发和数据分析,早就被Python、JavaScript这些更“贴心”的语言占领了。
为什么大学还教C语言?
C语言一直是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入门课,因为它能让你理解“计算机到底是怎么跑程序的”。但如今,美国很多大学(比如MIT、哈佛)已经改用Python当第一门语言。Python更像是一杯奶茶——甜、顺滑、入门快;而C语言是纯咖啡——苦,但能提神醒脑。
我个人也更倾向于Python,因为它更通用、更贴近现代应用。但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“计算机内行”,C语言仍是绕不过去的那座山。
学C语言的正确姿势
第一,边学边练。
C语言不是背出来的,是敲出来的。你写一行,它报错一行;你改一处,它又出新错。别怕,错误信息是最好的老师——多读提示,多试几次,你就能明白“程序员成长的本质,就是用错误换经验”。
第二,别太依赖智能编辑器。
好的IDE能让项目开发事半功倍,比如Visual Studio Code、CLion,但初学阶段建议用朴素点的工具(例如Code::Blocks、Dev-C++)。别让自动补全太早宠坏你,亲手敲代码更能记住语法、规范,防止以后在项目中犯低级错误。
如何更快掌握C语言?
理解,而非死记。 知道for循环为什么能循环,比背出语法更重要。
多写小项目。 计算器、猜数字游戏、学生成绩管理系统……这些能让你把语法变成肌肉记忆。
多看他人代码。 优秀的开源项目是最好的老师。
复盘错误。 每次Bug都值得你写个“错题本”,程序员的成长史,其实是Bug史。
AI时代的编程新姿势
如今已经进入AI编程时代,像ChatGPT这样的大模型能帮你写函数、调试代码、甚至生成项目框架。老实说,我现在写项目时,效率比以前高了一倍。AI就像是个不会抱怨的实习生——你提需求,它马上干活。
但,学习阶段千万别让AI替你思考。
让它帮你解释报错、讲解逻辑没问题,但如果你直接“全包外包”,那就永远学不会编程。AI写的代码也会出错,而修正这些错误,正是程序员的价值所在。真正厉害的程序员,不是被AI取代,而是能精准地告诉AI:“你错哪了”。
结语:程序员的未来
现在的程序员,已经离不开大模型了;就像以前离不开搜索引擎一样。AI让编程效率起飞,但它永远替代不了你的逻辑、判断和创造力。
当年我靠着一盏台灯啃懂了指针,如今你或许靠着AI搞懂了算法。时代变了,但编程的本质没变——那是人类和机器的对话。
而C语言,就是那段对话的第一句话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