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发管理的极简心法
在 IT 行业干久了,你会发现一个规律:
项目一旦长胖(人员变多、需求变杂),管理难度就像胖子的腰围——增长速度远超预期。
搞不好,研发管理就会变成:流程臃肿、沟通费劲、进度像蜗牛,最后大家还互相甩锅。
我这些年摸出来一个简单粗暴的道理:
管理就像写代码,得不断删掉没用的,重复有效的,改进有潜力的。
1. 复杂的事简单做 —— 别让流程比 Bug 还难修
软件研发本来就挺复杂,从需求评审、代码开发到测试、上线,每个环节都有机会生出“奇葩规定”和“奇怪流程”。
有些流程,走完一圈,你会怀疑自己是在修 Bug 还是在玩大型 RPG。
举个我朋友公司的案例:
有次线上出了紧急 Bug,本来半小时能搞定,结果必须先创建工单 → 产品确认优先级 → 技术总监分配 → 开发排期 → 才能动手……等到流程走完,用户已经在评论区开发布会了。
自此我学会了“流程瘦身”:
真正必须人工把关的,保留(比如涉及钱的权限审批)
重复验证的,合并(产品和开发都在做的需求确认,合并一次)
能交给工具的,自动化(CI/CD、自动化测试、RPA 代替人工点击)
心得:流程是帮团队跑得更快的,不是绑住团队的鞋带。
2. 关系简单 —— 协作别搞成宫斗剧
研发团队最可怕的不是 Bug,而是“甩锅内耗”。
前端嫌后端接口不稳定,后端说产品改需求像翻煎饼,测试吐槽开发提交代码像买彩票,开发吐槽产品经理的方案是垃圾。
大家都对,但项目进度没动。
我带队时有个原则:项目目标大于部门归属。
无论你是产品、前端、后端还是测试,在项目里只有一个身份——交付价值的人。
不聊谁更牛,只聊哪种方案更符合需求;不聊谁的锅,只聊谁来解决。
目前把部门分成了几个小组,把“部门线性协作”改成“跨职能小组”。
每个小组里都有产品、前后端、测试,全生命周期负责一个模块或项目。
心得:协作的终极形态,就是没人关心“你是哪个部门的”。
3. 简单的事重复做 —— 让团队形成“肌肉记忆”
高质量交付不是靠一次次爆发,而是靠稳定节奏。
我带队时,天天干的三件小事:
早上 9 点看前一天的开发任务完成情况,整理今天要完成的事情;
下午 5 点看下项目进度,聊进度和卡点;
周五下班前发本周复盘 + 下周计划。
单看没啥特别,但坚持几年后,团队的响应速度、交付率、配合默契度全是肉眼可见的提升。
心得:日常动作一旦固定,就会变成团队的“自动驾驶”。
4. 好经验重复用 —— 别让成功只发生一次
很多团队的通病是:某个项目因为用了一种新方法而大获成功,下一个项目却又回到老路上。
这就是没把“偶然经验”变成“必然流程”。
要养成如下习惯:
有效的需求方法 → 写进《需求管理规范》
新工具带来的效率提升 → 分享推广到全团队
成功解决过的线上事故 → 更新到《故障处理手册》
久而久之,团队就像有了“外挂”,新项目直接套用成熟方法,踩坑率大幅下降。
5. 用心培养人 —— 让团队成为“可再生资源”
我越来越觉得,一个技术总监最厉害的地方,不是自己能写多少行牛逼代码,而是能让团队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。
带人我有个习惯:给核心成员分配“技术 owner”角色,全流程负责一个模块,出错也不撤权,而是帮他复盘、优化。别把自己当领导,要成为员工的导师。
半年后,他们就能独立带核心项目,我也能放心放手。
心得:管理者最值钱的成果,就是一批不需要你盯的能干人。
总结
研发管理其实没那么玄乎,就是——
删掉没用的,重复有用的,改进值得改的。
流程简单了,协作顺了,节奏稳了,经验复用了,能力提升了,团队就能一直往前跑。
毕竟,在软件世界里,“迭代”不仅是写代码的事,也是做管理的事。
评论